当前位置: 金属 >> 金属市场 >> 腐蚀顶刊3D打印过渡金属表面超钝化膜的形
激光—电解整体制造技术,可实现金属高性能、大型、复杂结构的高效率、低成本、精确成形,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中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电解加工过程中,过渡金属试件表面所形成的超钝化膜一旦发生局部破坏,便会诱导选择性溶解进而降低电解加工质量,这在激光增材制造过渡金属构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需要指出的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尽管研究者们对超钝化膜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但是对该膜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如“阳极膜”、“氧化膜”、“腐蚀产物膜”以及“钝化膜”),这意味着人们对超钝化膜形成机理仍然缺乏准确的理解;针对电解加工过程中超钝化膜的失效,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由高速流动的电解液对超钝化膜的冲刷作用所致,而对金属微观组织以及膜内点缺陷的诱导机制尚不明确。
近日,青岛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开展联合研究,基于点缺陷模型(PDM)理论,采用FIB-SEM双束系统和高分辨TEM对激光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表面超钝化膜进行观察分析,探究了超钝化膜的形成过程,阐明了“二次钝化”诱导超钝化膜的形成本质(因此,二次钝化膜即为超钝化膜);同时基于金属微观组织特征及点缺陷模型理论,揭示了超钝化膜的失效是由Nb偏析区表面膜的自诱导开裂、流体流动剪切应力引起的膜侵蚀降解以及金属阳离子空位在金属/膜界面凝结导致两者脱粘等共同作用所致。相关工作以“Unveilingthetranspassivefilmfailureof3Dprintingtransitionalloys”为题发表在《CorrosionScience》上。该研究青岛理工大学郭鹏飞副教授为第一作者,西北工业大学林鑫教授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D.Macdonald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