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属 >> 金属前景 >> 国务院副总理出席全国112名科学家荣获
近日,“何梁何利基金和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等出席大会并致词。和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名杰出科技工作者。其中,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何季麟院士荣获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季麟,冶金与材料工程专家,现任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主任、中色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宁夏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院士共获5项国家二、三等和7项省部一等科技进步与技术发明奖。在国际钽铌研究中心年会(入编国际TIC期刊)、国内材料导报、稀有金属、世界有色金属等期刊发表论文69篇。
何季麟院士是我国稀有金属冶金与新材料学科带头人,钽铌铍钛金属冶金与新材料领域著名专家,长期从事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理论和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在稀有金属钽、铌、铍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他研究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钽铌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并指导了特种铜合金、镁及镁合金、钛合金加工、钽电解电容器、电池材料、金属陶瓷靶材等多项新材料技术研究,在该领域主持实施了多项国家重点技改工程。
年到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部署和安排,众多热血青年满怀雄心抱负,来到贺兰山下的戈壁荒滩,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开启了钽、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漫长征程。何季麟正是其中一员。
扎根宁夏,情系宁夏,何季麟院士一心倾注在科技事业,为实现我国钽铌工业工程化的创新发展,为我国钽铌工业在世界赢得地位,呕心沥血,矢志不渝。
扎根宁夏50年,他主持研发了五种独特的搅拌钠还原钽粉生产新工艺新技术,80年代转化生产,至今沿用为我国钽粉规模化生产主体工艺技术。他在钽铌铍钛等新材料加工方向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建立了国内首条高能物理大科学工程用高RRR值高纯铌射频超导加速腔、半导体用钽铌溅射靶材、平板显示用ITO靶材、热核聚变反应堆(ITER等)用铍材生产线,解决“卡脖子”满足国内需求并批量出口国际市场。
(图源:宁夏日报)受聘郑州大学后,何季麟院士带领“绿色选冶与加工”团队拓宽铝铜镁钼钛冶金、高纯粉体与高端合金新材料及固废循环利用材料学科研究新方向,主持“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集成性研究成果获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年,由郑州大学牵头组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成立,由何季麟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他带领团队为打造国家关键金属创新高地再次出发。经过一年的发展,实验室以多种关键金属为核心,设立6大研究方向,开展关键金属“选—冶—材”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打通国家需求的“卡脖子”金属产业链条,实现关键金属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何季麟院士所在的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年。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和材料化学4个本科专业和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班。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河南省首届名牌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一、二、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A类),材料学、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创汇天下,人文育四方”。自建校以来,郑州大学一直秉承“求是担当”的校训理念,汇聚优秀人才,勇攀科技高峰。学校在探究自然、社会奥秘的同时,坚持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是郑大人一同铸就的大学文化,也是代代郑大学子薪火相传,勇往前行的见证。未来,期待更多青年学子加入郑大,在这里谱写美丽、辉煌新篇章!
拓展阅读: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29年来,共遴选奖励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建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为激发我国科技发展的活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