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

CSE晶圆级封装化学镍钯金

发布时间:2022/12/4 8:36:28   

在微电子产品封装领域,利用化学镍金或化学镍钯金工艺技术,在半导体晶圆I/O金属铝或铜垫上,沉积一层具有可焊性的镍金或镍钯金层,作为凸点封装中的UBM(underbumpingmetallization)层或传统WB(wirebonding)技术中的OPM(overpadmetallization)层,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和应用。

半导体晶圆上化学镍金/镍钯金UBM的制作,有其特殊性:1)I/O电极材料多为铝合金,属难镀基材,且不同晶圆厂,不同生产工艺,其铝层的成分质量差别极大。2)I/O电极金属层很薄,多数IC产品为1um左右。3)I/O电极金属垫面积大不一小,在有些产品上差异很大,从几十微米到上千微米不等。4)由于器件的用途和功能不同,其内部电路设计差异大,有的器件在特定的I/O电极上表现出不同的电势。起先基于对此工艺技术的理解不是很深入,加之此工艺技术管控的难度较高,会导致成批量的问题,造成较大的损失。随着对此工艺认知的加深,包括药水体系和设备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此工艺技术在半导体晶圆上的应用产品领域逐渐广泛。针对某些产品,此工艺更展现出较好的优势,比如电源功率器件MOSFET、IGBT等方面,已经在业界得到大批量生产的应用。相比于其他工艺,化学镍金/镍钯金工艺在品质及成本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预期其应用范围的深度和广度会有进一步的加大。

在大量生产应用中,此工艺技术展现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相应的一些问题缺陷。晶圆化学镀是一个体系复杂的反应,导致产品问题缺陷的因素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两类:晶圆产品本身结构、功能导致的缺陷,化镀工艺控制不足导致的缺陷。在产品设计及工程评估阶段,首先要对来料晶圆产品2的结构、功能、成分、形貌等因素要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来料输入的信息,对化镀后的结果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研判,并相应地确定工艺步骤及措施。本文结合多年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经验,着重总结了与产品本身结构、功能直接相关的化镀镍金/镍钯金缺陷,分析相应缺陷产生的原因,在新产品设计和工程评估阶段,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2.晶圆材料、钝化层及表面结构

半导体晶圆上化学镍金/镍钯金工艺属于湿制程工艺,在整个工艺过程中晶圆是浸泡在化学溶液中的,化学溶液中既有强酸也有强碱,同时化学镍槽的反应温度通常也要近90℃,相比于其他后段封装工序来说,工艺条件是比较苛刻的。任何在其他封装工艺中可以忽略的晶圆生产工艺上的细微差别或缺陷如pinhole(空洞),microcrack(微裂纹)等,经过化学镀湿制程工艺后,都会显现出来。

晶圆化学镀的基本原则是:只在I/O金属垫上或所指定的区域,沉积所要求化学镀层,其他区域则保持原貌,既无金属层的沉积,又不会受到化学溶液的攻击而改变成分及形貌。

2.1晶圆材质要求

2.1.1硅基晶圆

目前晶圆的材质主要是硅基的,表面是氧化层或其他钝化层。硅材料的硬度和热稳定性都比较高,可以通过化学镀的湿制程。裸露的硅表面是可以沉积化学镍金的,这取决于硅的晶格结构取向和表面粗糙度。通常晶圆厂制作出来的硅基晶圆表面都会有氧化层即SiO2的覆盖,不同的产品要求和工艺对应着不同厚度的氧化层,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更加晶圆表面的色彩判断出氧化层的厚度。对于硅基晶圆上的氧化层,化镀工艺要求覆盖除I/O金属垫以外的非化镀区域,包括晶圆的背面、边缘。如果氧化层厚度不足或者覆盖不全,在晶圆的背面或者边缘都会可能沉积化学镍金,如在晶圆背面等非化镀区域大面积沉积镍金,势必影响晶圆正常施镀位置的化学镍金沉积,同时背面沉积的化学镍金层通常附着力比较弱,会脱落并随机掉落在镍溶液或金溶液,导致槽液失控甚至报废,并影响产品的后续封装流程,通常要求氧化层的厚度为1um以上为佳。图1为晶圆楞边(rim)沉积镍金层,图2为晶圆楞边(rim)镍金层在后续封装过程中脱落。

对于减薄过、有背金或已经带有激光刻印的晶圆,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在此类区域镍金的沉积。保护材料种类及保护方式的选择,要视具体保护区域的材质和形貌而定,特别是背面带有金属层的硅基晶圆,要综合考虑金属层的成分及粗糙度的影响,其金属层如含有Ag会对某些保护材料有一定的排斥性。

2.1.2其他材质晶圆

除了占比大的硅基晶圆外,其他一些具有特殊性能晶圆材料也可以通过化镀工艺在I/O金属垫上沉积镍金层。比如多用于射频器件的LiTaO3(钽酸锂)、LiNbO3(铌酸锂)和GaAs(砷化镓)晶圆,此类材质可以通过化镀镍金溶液,不需要特殊保护。但此类产品通常正面无钝化层或钝化层非常薄(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左右),化镀前需要增加临时保护层。另外,此类材料的具有硬脆,且晶型取向比较明显,受到外力碰撞时容易产生应力而导致裂片,在薄片晶圆上表现尤为明显,化镀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防止此类晶圆和治具间的直接碰撞。

其他晶圆材料如:玻璃,AlN,SiC具有比较高的强度和短时间内耐酸碱腐蚀性,通常化镀过程中,不需要特殊保护。

2.2钝化层材质及覆盖

除少数特殊器件无钝化层覆盖外,多数器件产品晶圆的表面都带有钝化保护层。钝化层的种类大致可分为无机材质和有机材质,无机材质的钝化保护层如:SiO2和Si3N4,有机材质的钝化保护层如:PI(polyimide聚酰亚胺类),BCB(benzocyclobutene)和一些临时性的光阻材料。具体采用什么种类的钝化层及钝化层的厚度,要视具体产品和工艺要求而定。无论任何材质的钝化层,都要求覆盖完整、厚度均匀、无应力、无空洞、附着力好,化镀过程中无分层脱落,钝化保护层覆盖金属层边缘的宽度以4um以上为佳。

2.2.1无机材质钝化层

无机材质的钝化层多为SiO2和Si3N4,若其厚度到达1um以上,就可以到达化镀镍金工艺的要求。无机材质钝化层的缺陷之一为晶圆边缘区域覆盖不足,如图3所示。在芯片边缘钝化层覆盖不足的地方,会沉积一层镍金层,类似边缘楞边(rim)。此金属线条的附着力通常比较弱,会随机脱落影响工艺控制及后续减薄流程,见图4所示。

钝化层是沿积体电路的形貌而沉积的,对于某些器件内电路的拐角处,很容易存在空洞或裂纹,这些空洞或裂纹是由于沉积不足或应力造成的。如果缺陷集中在一点,会造成针孔状的缺陷,在此针孔处会发生化学镍金层的沉积,如图5,图6,图7所示。

如果此类缺陷连接成一条线,形成裂纹,经过化镀流程此裂纹处会沉积镍金层,成为一金属线条。此金属线条缺陷在晶圆表面其他区域发生,类似针孔缺陷比较容易识别出来,如此缺陷围绕I/O金属垫周围的凹槽中,则不易识别。

如图8,图9所示,沿I/O金属垫周围的凹槽中,钝化层的拐角处存在裂纹,化镀后在裂纹处沉积一层镍金而形成金属线条。此金属线条在化镀检查时并未发现,但在后续锡膏印刷回流焊后,由于高低温4的变化而脱落下来,形成沿沿锡球边缘延伸出来的金属线条。图10为缺陷位置的SEM切片横截面图,在钝化层的拐角清晰显示出裂纹的位置。

2.2.2有机材质钝化层

有些器件为了增强其电性能,会在无机材质的钝化层上再增加一层有机材质的钝化层。另外在后段封装中,RDL(redistributionlayer)工艺应用的增多,也都会用到有机材质的钝化层,其成分多为PI类。有机材质的钝化层在制作过程中涉及涂覆、曝光、显影、烘烤聚合等工艺,其中容易产出的缺陷为:气泡、空洞、overetching(过蚀刻)、厚度不均、残留、附着力不足等,以上缺陷经过化学镀药水的浸泡和反应后形成与之相相应的缺陷。

图11是表面覆盖有机材质钝化层的晶圆,经过化镀工艺后在I/O金属垫的边缘出现黑色点状缺陷,此黑色点状在SEM显微镜镜下显示为钝化层浮起鼓包现象,如图12中箭头所示位置。通过对此位置做近一步的切片分析,显示此位置的钝化层从下面的基材上剥离,见图13箭头所示位置。

作为永久性的的有机钝化层,是经过高温烘烤固化的,有很好的耐酸碱和高温的能力,而对于工艺过程中所用到光阻类的临时过程胶,需要在化镀完成后去除。此类的光阻通常耐酸不耐碱,在使用过程前,要对其和化学溶液、工艺参数的适配性做必要的性能评估。

2.3切割轨道形貌要求

在化镀湿制程中,所有金属暴露的位置都会有化学镍金层的沉积,除需要化镀的区域外,其他区域需要有钝化层的覆盖。但在晶圆制作过程中,表面除I/O位置外,其他一些特位置也会裸露出金属,这些位置主要包括特定测试位置和划片轨道。通常测试位置的裸露金属对后续封测不产生影响,但在划片轨道上的金属垫经过化镍金后,可能会对后续切割工艺造成影响。半导体晶圆上铝层的维氏硬度为HV左右,而化学镍金层的硬度为HV,是铝层硬度的5倍多,对于厚度为5um及以下的化学镍金层,对后续切割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其在轨道上的占比面积超过50%,且比较靠近芯片的guardring(保护环)位置,则存在比较大的chipping风险。

图14所示的划片轨道中,金属垫的位置靠近芯片的guardring位置,经过划片工序后,存在金属垫的区域产生了比较大chipping,见图15。为减小此类问题的影响,在芯片切割时,应综合考虑划片轨道的宽度及金属层的厚度,优化切割工艺参数工艺,避免较大的chipping损伤到芯片的功能区。

对于要求更厚的化学镍金层,在化镀前需要对划片轨道上的金属进行保护,以避免后续切割时难以解决。

3.I/O金属垫的成分、结构及厚度

在I/O金属垫上沉积一层镍金/镍钯金,从而实现特定形式的封装要求,是半导体晶圆上化镀工艺的主要目的。从技术形式上是属于表面处理的范畴,化学沉积发生在表面几微米的区域内,和其他产品表面处理有类似性,但同时由于每个I/O金属垫下面连接不同的线路,具有不同的电性能输入输出,而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的技术特点。

3.1I/O金属垫的成分

半导体晶圆I/O金属垫的成分主要有铝基和铜基两类,其中铜基分可为PVD沉积铜和电镀铜,目前化镀工艺中接触最多的是RDL工艺中的电镀铜。铝基的晶圆相对成分比较复杂,有纯铝,铝铜,铝硅铜,其中铜和硅的含量因不同产品而不同,常见的成分组成为AlSiCu(0-1%Siand0.25-2.5%Cu);AlCu(0.25-2.5%Cu);Al/Si(1-2%),在铝层中增加铜和硅是为了防止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及硅在铝层中的穿刺(spike)现象[18]。

根据电极电位理论,铜和铝属于难镀基材,在化学镀镍前一般要通过前处理的活化,铜基材的通常采用活化钯工艺,铝基材则采用锌置换的方式。如图16所示,锌为六方晶体结构,其原子间距为0.27nm,但纯铝层中在不同的晶面其原子间距不同,A()晶面其原子间距为0.29nm,和锌原子间距非常接近,容易进行置换反应。但对于A()晶面,其原子间距为0.40nm,和锌原子的间距的差距较大,难以发生置换反应。在纯铝的表面层中,两个晶面的分布是随机的,是非常难以沉积镍金层的[19]。铜原子的直径(0.nm)和铝原子的直径(0.nm)相近,且同属金属元素,在铝层中添加少量的铜,可以通过晶格畸变,改变铝层中会A()晶面中铝原子的空位间隙距离,使铝和锌的置换变得容易。而硅原子的直径为0.nm约为铝原子直径的一半,添加到铝层中进入原子间空隙而对于铝原子的间距影响不大,并且硅为非导体,和金属铝性能相差比较大,硅的添加反而产生负面的影响。

通过一些特定的前处理药水和合适的工艺参数,在纯铝或铝硅产品上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镍金沉积层。图17为通用的化镀方式沉积的镍金层,图18为通过特定药水和工艺沉积的镍金层,两者比较可以看出,前者表面粗糙,有空隙存在,测试表明附着力差;后者沉积层表面光亮均匀,通过附着力测试。由于铝的成分复杂,加之不同晶圆厂的工艺控制水平差别比较大,应优先考虑添加铜元素的铝层。

3.2I/O金属垫的形貌、结构及厚度

除了I/O金属垫的金属成分对化镀镍金层有直接影响外,其结构、形貌及厚度的差别也会显示在最终产品上。半导体晶圆化学镀工艺过程中,来料的形貌和结构特征会复制到化镀后产品上,来料晶圆I/O金属垫的形貌最直观的表现是其晶粒大小及粗糙度。粗糙铝面的晶界处,由于其结构和晶粒内部不同,反应活性比较强,其蚀刻速度要较晶粒其他位置要快,会形成许多小的凹坑,在此晶界凹坑,化镀后很容易形成镀瘤[20]。

一般化镀镍金工艺要求I/O金属垫的铝层或铜层的厚度大于1um,厚度低于1um是风险比较大的。如果铝层沉积过程中,在某些位置形成空洞一类的缺陷,此位置在后续封测过程比如wirebonding中,受到外力的冲击,会导致此处有NSOP及焊盘开裂发生,见图19,图20。

如果铝层薄且不均匀,厚度低于0.8um,加之有空洞现象,化镀后局部的铝层会被蚀刻掉,镍金层的附着力会极差,结果是“致命”的。

3.3I/O电势的影响

半导体芯片内部布满电路互联(PN节及金属导线),内部的不同电路结构表现为外部I/O电极电势的差异。不同功能的芯片,不同功能的I/O电极,有着不同的电势[21]。如图21所示,晶圆化镀工艺是湿制程,整个过程中晶圆浸泡在化学溶液中,不同电势的I/O电极会通过溶液连接导通,加之化学镀镍反应过程比较复杂,各个I/O电极上化学镍金/化学镍钯金的沉积情况是不同的。

对于I/O数目少的简单器件,化镀后比较容易检测出各个电极的差别,对于I/O数目较多的器件,应逐一检测甄别其中的差别。

4.结论

华林科纳认为采用化学镀的工艺,在半导体I/Opad上沉积镍金/镍钯金过程中,其中产生的问题和缺陷和来料晶圆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产品设计及评估时,应对产品本身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了解,包括钝化层种类及厚度,I/Opad的成分及结构,切割轨道上金属pad的大小及是否有钝化层的覆盖,不同I/Opad的电势等因素。基于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充分了解,一方面可以避免化镀过程中造成的缺陷及问题,另一方面从相类似的缺陷,可以有助查找问题发生的根源,同时也可以指导对问题产品进行后续合理的处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6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