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属 >> 金属发展 >> 永不褪色的记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这样
来源:央视
百年企业“传家宝”,致敬百年风华。
5月11日起,央视财经频道重磅上线百集微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由百年兴业以来,百家企业的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亲自出镜,他们将背后各自企业的“传家宝”带到演播室现场,讲述信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追溯红色财经印记、探寻中国经济脉络。
今日为您讲述“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背后的故事。
信物名称:国徽
信物传承者:通用技术集团
信物年代:年
信物印迹: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信物讲述人: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
08:00年劳动节越来越近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团队在完成了模型工序之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第一次浇铸测试。然而,当金属液冷却后,工人们发现,有一处图案凹陷了下去。现场一片沉默。
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日,10天前刚刚确认图案的国徽,高悬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正中央,引得人们驻足仰视。
当时很少人知道,这枚金光闪闪的国徽是木质的。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很容易变形褪色。因此,必须抓紧制作一枚金属国徽。
于是,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重任,就光荣地落在了铸造技术方面闻名全国的沈阳第一机器厂身上。
任务下达的那一刻,全厂上下都激动万分,倍感骄傲。但激动过后,又开始担心。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车间仅能用勺炉生产一些维修弹簧和简单的零配件。要完成国徽这种体量大、表面平整光滑、纹理清晰的高精度铸件,对于当时的沈阳第一机器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随后,工厂推举了以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为组长,十几名技术尖子成员组成的铸造团队。
铸造国徽的第一道工序是做模型,这会直接关系到铸件的质量。刚开始,铸造团队做出的模型图案模糊,麦穗粒不鼓,芒不显。这让焦百顺焦虑不安。他日夜研究,反复筛查,最终发现原因是厂内的砂型质量达不到标准。
随后,一场全国范围内筛选天然沙子的活动开始了。经过工人上百次筛选,内蒙古和大连的砂型质量符合标准。内蒙古天然沙细有黏性,大连天然沙粗无黏性,两种天然沙子混合后铸型,能保证国徽表面光洁度,纹理清晰。历经千辛万苦,铸造团队终于做成了合格的模型。
然而,在第一次试浇铸之后,更复杂的问题出现了,浇铸的铸件出现了局部缩型、凹陷等问题。当时,制作国徽的是铜铝合金材料,其中铜占8%,铝占92%,这两种金属的熔点相差极大,浇铸的火候时机不易掌握。第一次浇铸后,国徽中的图案就出现了凹陷的问题,导致后续的铸造工作无法进行,铸造团队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铸造团队一次又一次实验,没有脱氧剂,就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他们就在炉前用肉眼观察铝水颜色比的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最终确认,因为国徽铸体的面积非常大,金属液的流动时间长,当金属液变成固态时,最后冷却的部分就容易形成凹陷。
铸造团队立刻将水口改造为双水口,并采用局部浇水、加速冷却的方法,让最后冷却的部分先冷、先变硬,使铸件局部缩型,凹陷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经过烤漆贴金等数道工序后,沈阳第一机器厂终于完成铸造国徽的任务。
年5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劳动节,在全国人民欢度节庆的喜庆气氛中,凝结着所有铸造者心血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由沈阳第一机器厂亲手制造,这是通用技术集团永远的骄傲,也是新中国永不褪色的记忆。
从铸造第一枚金属国徽开始,70多年来,通用技术集团一直秉持以“技术”为本的初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上百个“新中国第一”。今天,作为唯一以机床为核心主业的央企,通用技术集团突破一批高端数控机床关键技术难题,成为国内为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提供高端核心装备最多的龙头企业。
国徽照耀着人民,也指引着通用技术集团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端机床装备的征程中奋勇前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持续贡献先进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