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技术。而有的技术,以其蕴含的丰富的科学性,工程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从其在数千年前诞生开始,就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还在不断焕发着崭新的生命力。铸造技术就是这样一门技术。篇幅有限,本文仅仅讨论铸造技术简史。
明朝天工开物中的铸造图铸造技术,从考古发现的器物来推断,是人类发明了陶器之后掌握的。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人类有发明了许多新的铸造方法。所以说,铸造技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技术。说它崭新,是因为出现新的铸造方法、新的铸造合金和新的铸造设备。比如古罗马使用铅铸造水管,而后有各种青铜铸件,比如中国的商周时期铸造的大批青铜日用器具,青铜兵器。而后出现了铸铜,铸金,铸银等等不同材质。到人类发明了铝之后,铸造的铝制品成为日用器具中重要的一类。比如铸铝锅。而我们现在用的电脑的散热片,那个长着许多散热鳍片的铝块,也就是采用压力铸造方法铸造出来的。而且现代化的铸造工厂,把电脑引入到铸造行业中,进行工艺辅助设计,机械手、机器人在铸造中也得到应用。现代化的型壳制造流水线,可以很方便迅速的做出成千上万的铸造模,然后刷刷刷倒入铸液,就出成品了。比起古代的手工操作,速度可说是超越了千万倍。
明朝铸造的永乐大钟局部说它古老,可以远溯到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五千余年。那时,母系氏族社会进一步发展,除了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以外,还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青莲岗文化等都相继达到较繁荣的时期。在这些地区相继发现一些铸造的器件。在甘肃马家窑发现了距今近五千年的青铜刀,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现有距今四千多年的红铜铜刀和铜锥,在山东胶县发现有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含锌黄铜锥。因此,中国铸造技术是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可以说中国五千年的铸造发展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马家窑出土的青铜刀商周时期,已是中国铸造技术较为成熟的时期了,此时青铜铸件的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技术亦具有其特色,是中国铸造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商周时期石范已改为陶范了。陶范是用含砂粘土或粘土加砂相配,再经烘烤而成的,早期陶范的烘烤温度较低,在~℃左右。根据出土的陶范分析,早期的陶范是用单一料、由般商晚期至西周初,在较大铸件的外范造型中已能使用面料和背料了,而内范所选用的料,则使用较多的含砂量,而且沙子的颗粒度亦较粗或加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质、熟料以增加透气性。陶范的组成,已能应用内外范,而且可以拼合用双面范和多面复合范。
铸造铜钱的陶范制作陶范的工艺流程,一般为是先制泥模,然后用泥模制外范。待外范干燥之后,修补外范,然后在外范上书写錾刻铭文。然后再做出内范,内外范相合,做出浇口,就可以浇筑了。随着大规模铸造的需要,比如铸造大量的铜钱,工匠们又发明了金属范。金属范的使用寿命比之陶范泥范大大延长,精度也有了提高。
金属钱范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发展,无数能工巧匠倾尽心血,留传到今天的铸造精品数不胜数,体现的铸造技术精益求精。在浩如烟海的铸造精品和精湛的铸造技艺中,略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铸件和技术,就可以窥见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伟大成就。
司母戍大方鼎若论其体量巨大,则有国之重器,铸造于殷商年代的重达公斤的“司母戍大方鼎”,北宋时期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内的62吨重的“普贤骑象”、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无与伦比的46吨重的“永乐大钟”铸铁件有五代后周铸造的40吨重的“沧州铁狮子”宋朝嘉祐年间铸造的重达53吨、高22米的“当阳铁塔”等。此外著名的铸造精品还有铸于秦朝的秦陵铜车马,铸于北宋河北正定隆兴寺“千手观音”像,山西永济蒲州渡的铁牛铁人等等。
蒲州铁牛精密铸件。中国古代精密铸件以战国时期的湖北随县曾侯乙的“尊盘”为代表,其技术难度即使用现代技术水平来衡量也是很高的。再如西汉的“鎏金长信宫灯”、明浑仪、简仪、乾隆朝钟等均是用失蜡法铸造的享有盛誉的精密铸件。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奇迹。全套64件,总重5吨多,这套编钟不但器形优美,而且音高准确,可以演奏出非常动听的乐曲。由此也可见古代高超的音乐理论和铸造工艺。
曾侯乙编钟我国古代有不少特殊的铸造技术,比如西汉时铸造的“透光镜”,青铜喷水鱼洗,都非常神奇。还有不少至今都令人引为自豪的:如铸铜件的表面鎏金技术、青铜宝剑的防锈方法、失蜡法精密铸造、可锻铸铁技术,等等。中国古代的铸造业是五千年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世界的文明和技术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
青铜鱼洗